不再“一無所有”的時代,誰還在聽崔健?
2022-04-27 標簽: 來源:中國新聞網
不再一無所有的時代,誰還在聽崔健?
【《中國新聞》報記者 程小路 報道】“我要從南走到北,我還要從白走到黑,我要人們都看到我,但不知道我是誰。”4月15日晚,中國“搖滾教父”崔健出現在無數人的手機屏幕里,通過一場近3小時的表演將搖滾帶回了輿論中心。在這場名為“繼續撒點野”的視頻號線上演唱會中,當崔健唱到點題的那首《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野》中“別攔著我,我也不要衣裳,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”這一句時,已被生活磨出厚繭的“慘淡中年”們紛紛破防。
崔健在演唱會后的訪談中說遺憾現場沒有觀眾,捧著手機看演唱會的觀眾也抱怨“豎屏裝不下崔健的吶喊”,而當崔健隔著屏幕發出互動邀請時,歌迷們迅速排隊刷屏,跟著歌詞“吼”出“老子根本沒變!”,在這個“燥起來”的夜晚一吐胸中塊壘。
“30年后聽出了不一樣的味道”
崔健的這場線上演唱會推遲了兩次,第一次是從原定的3月25日推遲到4月15日,第二次是開場時間從海報上的晚20時推遲到晚21時。
歌迷并不在乎等待,當崔健戴著標志性的紅星白帽登場,數據就爆了。據統計,這場線上演唱會觀看量達4468萬人次,點贊超1.1億。
在近3個小時的時間里,崔健先是一口氣唱了7首歌,然后年輕一代的音樂人梁博和“西北鼓王”趙牧陽作為嘉賓先后登臺。待歌單上的17首歌唱畢,崔健坐下來和竇文濤聊了一會兒音樂,又返場唱了3首。曲終人散時已是午夜,朋友圈的“小作文大賽”才剛剛開始。心緒未平的歌迷敲下長篇大論,追憶上世紀“滾圈”崛起之初的輝煌,感傷自己一去不復返的青春。
“感謝老崔讓音樂重新回到我的生活里。”45歲的岳先生幾天后還在回味演唱會那一晚,沉寂許久的大學同學群熱鬧非凡。岳先生最早聽崔健是讀初中的時候,30年后再與偶像重逢,爛熟于心的《花房姑娘》《假行僧》又聽出了不一樣的味道。“現在與老崔那種心靈上的默契是年輕時體會不到的。”岳先生說,“新歌《迷失的季節》也很棒,我的眼淚都掉下來了!”
崔健演唱會的第三首歌是去年發行的《時間的B面》。“我喊嘿,然后你們喊那句話。”崔健隔著屏幕向歌迷發起互動。“我和人們一樣,只看到自己的臉,莫非里邊也有你,正在被時代改變。這時有人大聲吼:嘿——”
下一秒,評論區就被“粉絲”們整齊的回復刷屏:“老子根本沒變!”
從 “一無所有”到“滿滿當當”
崔健線上開唱時,54歲的媒體人王兵正在加班。他在1993年看過崔健的演唱會,還把自己第一篇正式發表的樂評文章獻給了“老崔”。
但這一次,王兵聽了幾首歌后有些失望,“歌詞越來越繁瑣,配器越來越復雜。還是當年那個一把吉他打天下、‘一無所有’的老崔更過癮”。
岳先生也曾認為崔健的配器編排“怪怪的”,但這次他聽出了樂隊元老級人物、“中國爵士樂教父”劉元的美妙之處,“他的嗩吶、長笛、薩克斯不僅充當了崔健音樂的穩定器和平衡器,也吹出了時間的悠遠感”。
關于音樂“要素過多”這一點,竇文濤在演唱會后直接向崔健發問:“你是喜歡塞得滿滿當當的人嗎?”崔健回答:“不是。我特別理解極簡主義,但極簡主義一定是從極多主義來的。極多主義是擴大所有的可能性,然后選擇你最想要的。”
屏幕之外,有人調侃這場線上演唱會“有元宇宙那味兒了”,竇文濤也問崔健是否會嘗試“元宇宙式”的演出形式。崔健直言現場沒有觀眾讓他有些遺憾,因為這讓他在表演時“比較理性”。
做過多場音樂節同時也是搖滾樂迷的某演出機構負責人小財(化名)認同這一點。他直言,這次線上演唱會“燈光、舞美、視覺等方面做得很一般”,而就算視覺效果更“沉浸式”,線上演出也無法帶來和現場演出一樣的體驗,對于歌手和聽眾皆是如此。
“石頭雖然堅硬,可蛋才是生命”
1986年5月9日,獻給“國際和平年”的《讓世界充滿愛》演唱會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,百名當紅歌手或擠公共汽車、或騎自行車趕往工體參與這場流行音樂盛會。25歲的崔健并不起眼,但當他穿著開襟大褂,褲腳一高一低地上臺,吼出“我曾經問個不休,你何時跟我走”時,中國搖滾樂的輝煌時代從此開啟。
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崔健的創作高峰期。“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,蒙住我雙眼也蒙住天,你問我看見了什么,我說看見了幸福。”“現實像個石頭,精神像個蛋,石頭雖然堅硬,可蛋才是生命。”崔健低沉嘶啞的聲音,擊中了時代的情緒。
在“泥沙俱下,眾聲喧嘩,生氣淋漓”(學者陳平原語)的1980年代,“歌竟然還可以這樣唱”的搖滾樂是年輕一代宣泄情緒的嘶吼,是張揚自我的宣言,更是打破沉疴的沖鋒號。扛起中國搖滾大旗的崔健,成為“60后”到“80后”這三代人繞不開的文化符號。
千禧年后的20年里,崔健沒有停止創作,他的最新一張專輯《飛狗》于去年發行,豆瓣上有人盛贊其為“年度最佳”,稱歌詞“憑借‘龐然大物傾斜站立,大人無視小人顫抖’這一句就值得鼓掌”;也有人認為新歌水準不如往日,“崔健的時代過去了,從前他引領時代的浪頭,現在他在時代的列車后面艱難地推搡著”。
比“認為崔健新歌過時”更糟的,是根本沒聽過崔健。
“崔健是不是唱過《紅頭巾》?”一個對《一塊紅布》有隱約印象的“95后”坦言,自己分不清崔健和竇唯。
也許每一個曾攀上行業頂峰的巨星都會面對過氣與過時的危機,畢竟驚世杰作注定罕有,因為它不僅基于個人的才華,還有時代的推動。隨著社交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,對歌手的認知更多來自于明星在綜藝節目的“刷臉”和社交平臺上的“營業”,而參加過幾檔綜藝節目后自認“玩兒不轉”、又不愿被社交平臺“耗盡時間”的崔健,不出意外地淡出了當代年輕人的視線。
“得有人告訴你幸福是什么”
“互聯網民工”小靜(化名)在某知名音樂平臺工作,“85后”的她是搖滾樂迷,但不是崔健的“粉絲”。在她看來,這場在線演唱會之所以火成這樣,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疫情下,居家避疫的民眾“閑著也是閑著”。
“70后”導演萬大明也不是崔健的“粉絲”,但“和4000多萬中老年男人同時在線聽老崔唱歌”(注:崔健當晚強調是4000多萬人次)給他帶來了莫大的慰藉。當時,他已經在上海的家中足不出戶長達一個月之久。
2020年,疫情暴發之初,萬大明曾征集到124名普通人在同一時間點拍攝VR(虛擬現實)影像,記錄疫情下普通人積極抗疫的生活。據此剪輯制作的作品《我生命中的60秒》入圍了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VR紀錄單元。而眼下,疫情卻成為橫亙在萬大明眼前、讓他食不甘味、夜不能寐的危機。此輪上海疫情導致他的影視公司運營按下暫停鍵,損失大量訂單。
“如果不是疫情,那天晚上聽老崔唱歌我不會那么興奮,那是我疫情生活里的一道光。”萬大明說。
文藝作品不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。但崔健說,“得有人告訴你幸福是什么,音樂就是在做這個”。
(本報記者劉軍對本文亦有貢獻)
(完)
【《中國新聞》報記者 程小路 報道】“我要從南走到北,我還要從白走到黑,我要人們都看到我,但不知道我是誰。”4月15日晚,中國“搖滾教父”崔健出現在無數人的手機屏幕里,通過一場近3小時的表演將搖滾帶回了輿論中心。在這場名為“繼續撒點野”的視頻號線上演唱會中,當崔健唱到點題的那首《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野》中“別攔著我,我也不要衣裳,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”這一句時,已被生活磨出厚繭的“慘淡中年”們紛紛破防。
崔健在演唱會后的訪談中說遺憾現場沒有觀眾,捧著手機看演唱會的觀眾也抱怨“豎屏裝不下崔健的吶喊”,而當崔健隔著屏幕發出互動邀請時,歌迷們迅速排隊刷屏,跟著歌詞“吼”出“老子根本沒變!”,在這個“燥起來”的夜晚一吐胸中塊壘。
“30年后聽出了不一樣的味道”
崔健的這場線上演唱會推遲了兩次,第一次是從原定的3月25日推遲到4月15日,第二次是開場時間從海報上的晚20時推遲到晚21時。
歌迷并不在乎等待,當崔健戴著標志性的紅星白帽登場,數據就爆了。據統計,這場線上演唱會觀看量達4468萬人次,點贊超1.1億。
在近3個小時的時間里,崔健先是一口氣唱了7首歌,然后年輕一代的音樂人梁博和“西北鼓王”趙牧陽作為嘉賓先后登臺。待歌單上的17首歌唱畢,崔健坐下來和竇文濤聊了一會兒音樂,又返場唱了3首。曲終人散時已是午夜,朋友圈的“小作文大賽”才剛剛開始。心緒未平的歌迷敲下長篇大論,追憶上世紀“滾圈”崛起之初的輝煌,感傷自己一去不復返的青春。
“感謝老崔讓音樂重新回到我的生活里。”45歲的岳先生幾天后還在回味演唱會那一晚,沉寂許久的大學同學群熱鬧非凡。岳先生最早聽崔健是讀初中的時候,30年后再與偶像重逢,爛熟于心的《花房姑娘》《假行僧》又聽出了不一樣的味道。“現在與老崔那種心靈上的默契是年輕時體會不到的。”岳先生說,“新歌《迷失的季節》也很棒,我的眼淚都掉下來了!”
崔健演唱會的第三首歌是去年發行的《時間的B面》。“我喊嘿,然后你們喊那句話。”崔健隔著屏幕向歌迷發起互動。“我和人們一樣,只看到自己的臉,莫非里邊也有你,正在被時代改變。這時有人大聲吼:嘿——”
下一秒,評論區就被“粉絲”們整齊的回復刷屏:“老子根本沒變!”
從 “一無所有”到“滿滿當當”
崔健線上開唱時,54歲的媒體人王兵正在加班。他在1993年看過崔健的演唱會,還把自己第一篇正式發表的樂評文章獻給了“老崔”。
但這一次,王兵聽了幾首歌后有些失望,“歌詞越來越繁瑣,配器越來越復雜。還是當年那個一把吉他打天下、‘一無所有’的老崔更過癮”。
岳先生也曾認為崔健的配器編排“怪怪的”,但這次他聽出了樂隊元老級人物、“中國爵士樂教父”劉元的美妙之處,“他的嗩吶、長笛、薩克斯不僅充當了崔健音樂的穩定器和平衡器,也吹出了時間的悠遠感”。
關于音樂“要素過多”這一點,竇文濤在演唱會后直接向崔健發問:“你是喜歡塞得滿滿當當的人嗎?”崔健回答:“不是。我特別理解極簡主義,但極簡主義一定是從極多主義來的。極多主義是擴大所有的可能性,然后選擇你最想要的。”
屏幕之外,有人調侃這場線上演唱會“有元宇宙那味兒了”,竇文濤也問崔健是否會嘗試“元宇宙式”的演出形式。崔健直言現場沒有觀眾讓他有些遺憾,因為這讓他在表演時“比較理性”。
做過多場音樂節同時也是搖滾樂迷的某演出機構負責人小財(化名)認同這一點。他直言,這次線上演唱會“燈光、舞美、視覺等方面做得很一般”,而就算視覺效果更“沉浸式”,線上演出也無法帶來和現場演出一樣的體驗,對于歌手和聽眾皆是如此。
“石頭雖然堅硬,可蛋才是生命”
1986年5月9日,獻給“國際和平年”的《讓世界充滿愛》演唱會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,百名當紅歌手或擠公共汽車、或騎自行車趕往工體參與這場流行音樂盛會。25歲的崔健并不起眼,但當他穿著開襟大褂,褲腳一高一低地上臺,吼出“我曾經問個不休,你何時跟我走”時,中國搖滾樂的輝煌時代從此開啟。
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崔健的創作高峰期。“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,蒙住我雙眼也蒙住天,你問我看見了什么,我說看見了幸福。”“現實像個石頭,精神像個蛋,石頭雖然堅硬,可蛋才是生命。”崔健低沉嘶啞的聲音,擊中了時代的情緒。
在“泥沙俱下,眾聲喧嘩,生氣淋漓”(學者陳平原語)的1980年代,“歌竟然還可以這樣唱”的搖滾樂是年輕一代宣泄情緒的嘶吼,是張揚自我的宣言,更是打破沉疴的沖鋒號。扛起中國搖滾大旗的崔健,成為“60后”到“80后”這三代人繞不開的文化符號。
千禧年后的20年里,崔健沒有停止創作,他的最新一張專輯《飛狗》于去年發行,豆瓣上有人盛贊其為“年度最佳”,稱歌詞“憑借‘龐然大物傾斜站立,大人無視小人顫抖’這一句就值得鼓掌”;也有人認為新歌水準不如往日,“崔健的時代過去了,從前他引領時代的浪頭,現在他在時代的列車后面艱難地推搡著”。
比“認為崔健新歌過時”更糟的,是根本沒聽過崔健。
“崔健是不是唱過《紅頭巾》?”一個對《一塊紅布》有隱約印象的“95后”坦言,自己分不清崔健和竇唯。
也許每一個曾攀上行業頂峰的巨星都會面對過氣與過時的危機,畢竟驚世杰作注定罕有,因為它不僅基于個人的才華,還有時代的推動。隨著社交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,對歌手的認知更多來自于明星在綜藝節目的“刷臉”和社交平臺上的“營業”,而參加過幾檔綜藝節目后自認“玩兒不轉”、又不愿被社交平臺“耗盡時間”的崔健,不出意外地淡出了當代年輕人的視線。
“得有人告訴你幸福是什么”
“互聯網民工”小靜(化名)在某知名音樂平臺工作,“85后”的她是搖滾樂迷,但不是崔健的“粉絲”。在她看來,這場在線演唱會之所以火成這樣,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疫情下,居家避疫的民眾“閑著也是閑著”。
“70后”導演萬大明也不是崔健的“粉絲”,但“和4000多萬中老年男人同時在線聽老崔唱歌”(注:崔健當晚強調是4000多萬人次)給他帶來了莫大的慰藉。當時,他已經在上海的家中足不出戶長達一個月之久。
2020年,疫情暴發之初,萬大明曾征集到124名普通人在同一時間點拍攝VR(虛擬現實)影像,記錄疫情下普通人積極抗疫的生活。據此剪輯制作的作品《我生命中的60秒》入圍了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VR紀錄單元。而眼下,疫情卻成為橫亙在萬大明眼前、讓他食不甘味、夜不能寐的危機。此輪上海疫情導致他的影視公司運營按下暫停鍵,損失大量訂單。
“如果不是疫情,那天晚上聽老崔唱歌我不會那么興奮,那是我疫情生活里的一道光。”萬大明說。
文藝作品不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。但崔健說,“得有人告訴你幸福是什么,音樂就是在做這個”。
(本報記者劉軍對本文亦有貢獻)
(完)
微信 掃一掃 關注
《延吉新聞網》公眾號

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
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- 【新華社】吉林延吉:解決融資難題 助力復工復產 吉林省在此次疫情的影響下,一些中小微企業面臨資金周轉問題,面對這種情況,延吉市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力度,幫助創業者解決融資難題 ...
- 【人民日報·海外版】穩字當頭,奮力干起來! 谷雨時節,春風送暖。在吉林省延吉市朝陽川鎮平道村,連片的水稻育苗大棚里,村民們忙著放盤、鋪土、撒種,一氣呵成。瞅著一排排整齊的 ...
- 【中新網】延邊州環境消殺延吉分隊支援長春南關:疫情讓“延、長”友誼再延長 你們太辛苦了,快來趁熱吃點飯吧!4月11日晚7點鐘,一份份熱騰騰的飯菜送到了延邊州環境消殺延吉分隊居住地。4月11日,因長春整天下著 ...
- 【吉林省生態環境廳】生態環境局延吉市分局戰疫故事 往日,三月的延吉,城市四周山上的積雪慢慢地融化,金達萊花漫山遍野,穿過城市的布爾哈通河靜靜地流過,給這座邊陲小城帶來了清新的空 ...
- 【人民網】延吉:始終保持“超長待機”的“衛健人” 之前實在太忙,況且苦的是一線的作戰員,我們沒啥可講的。見面第一句,延吉市衛健局副局長陳毓婷不好意思地說。延吉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 ...